很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的挫折,那么有些孩子面對挫折很快能夠正確面對,但是有些孩子就不能了,家長面對孩子輸不起的心態應該如何教育?
就在這個周末,收到有朋友留言問我“孩子輸不起怎么辦?”,這個問題一下子觸動了我,因為家里有兩個孩子,難免也會發現這個現象。
舉個最簡單的例子,有段時間,哥哥弟弟玩猜拳游戲,每次結果出來,Eric看自己輸了,突然意識到發生了什么事情,就嚎啕大哭起來,喊著說“我不要輸,我不要輸……”
不僅如此,我還記得之前社群媽媽分享過的情況:
孩子總是想拿第一,不管是在幼兒園的學習,還是和小伙伴玩游戲,如果不是第一就會發脾氣,搶著要別人把第一給自己;
孩子總是期待表揚,很怕周圍的人不表揚自己,如果誰多批評了一句,指出作品里不好的地方,就會出現暴怒、拒絕溝通等行為。
孩子“怕輸”到底是基于什么樣的心理呢?有沒有什么方法幫助孩子更勇于接受否定和挑戰?今天的文章就想和大家來聊聊這些。
01輸不起背后的原因是“自我意識”的發展
我先和大家介紹一下孩子怕輸現象背后的原理,這里涉及到一個詞,叫“自我意識(Self-awareness)”。大家可以結合下面這個視頻一起來看孩子“自我意識”的發展是怎樣一回事。
孩子的自我意識并不是出生后就有的,正如視頻中所顯示的,孩子最開始沒有辦法識別出鏡子中的影像和自己有什么關系。
隨著孩子社會情緒能力的發展,大概在15~24個月的時候,孩子開始意識到自己和周圍的人是不同的,也開始了解周圍環境的運作規則,這個時候孩子才會開始形成“自我意識”,并逐步產生基于自我意識的“自我評價”,這整個過程大多會在孩子2~4歲間完成。
對一個剛開始意識到自我的孩子來說,觀察、了解和評價自己的過程是復雜且混亂的。首先,孩子會覺得自己什么都做得到,認為自己是最棒的,并且孩子也會期待成人對自己的評價,因為孩子需要基于這些評價來鞏固自己對自己的評價。
從心理學角度來說,出現自我評價后,孩子的情緒就會開始復雜化,除了最基本的喜怒哀樂,還開始出現尷尬、嫉妒、內疚、驕傲、羞恥等多種情緒。孩子的“爭強好勝”、“輸不起”、“一定要第一名”這些表現,往往也發生在這個階段,某種程度上說,這是孩子長大的必經之路。
02大多數的“輸不起”都是可以自然過渡的
孩子因為產生“自我意識”而出現的“輸不起”的現象,是暫時性的。因為孩子在兩歲后,會產生另一種和“自我意識”相平衡的意識,就是“他人意識”。
孩子會逐漸地發現,原來這個世界不是只有我自己的,還需要和別人合作、和別人溝通,有時候還需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和做法來配合他人。
對孩子來說,自我意識和他人意識的共存,構成了一幅完整的拼圖。他們會學習如何看待合作與比賽,而輸贏,也是合作與比賽的一部分。
理論上說,這個過程大概需要兩到三年,孩子才能真正理解和學習自我和他人的平衡,并且建立自己的目標感。
我們可以通過引導孩子學習降低沮喪感,面對挫折,處理好自己的情緒,來幫助孩子找到這個平衡。
通過全面的“挫折教育”,能夠幫助孩子學到如何面對現實與自我評價之間的落差感。只要我們方法得當,給到孩子足夠的信心,大多數“輸不起”的現象,都是可以自然過渡的。
03父母面對輸贏的態度影響著孩子的態度
但如果孩子幾乎每次都“輸不起”,那么,往往是孩子在面對輸贏時,參照標出現了異常。
這里我們需要注意的一點是,和自我意識不同,他人意識中很多內容,比如利他行為的出現,是孩子通過社會模仿習得的。也就是說,孩子會把大人的反饋和行為,作為對自我、對他人認識的參照標。
試著回想一下,當孩子哭著喊著說“不要輸”的時候,我們的回應方式有哪些?一般來說,負面反饋中最常見的有兩種:
一種是直接夸獎,“哪里有輸啊,我看看,我家寶寶最棒了”——這是片面夸大事實;
又或者是表達沮喪,“唉,真可惜,就差那么一點點就贏了”——這是過度負面情緒映射。
這兩種方法其實在社會模仿的研究中,都容易有偏頗。
當我們忽視客觀現實,對孩子的表現片面夸大、或者消極對待的時候,是不容易幫助孩子建立全面的自我認識的,更無法幫助孩子分清楚真實的他人評價。慢慢的,孩子會變得過度“依賴”身邊的人的表情、言語和態度,最明顯的就是孩子會很注意爸媽的臉色,會根據爸媽的臉色來判斷自己到底“行不行”、“好不好”。
而當孩子的內心價值不足以支撐自己形成良好的自我認知,孩子可能會自卑、退縮、徘徊、膽怯,這是常見的“逃避”表現;
還有一些孩子則相反,會變得爭強好勝,需要用別人的肯定和恭維,才能找到自己的價值感,仿佛只有自己做到最好,才能夠獲得其他人的喜歡和認可。
所以我們自己自身是如何看待輸贏,如何去看待孩子游戲、生活、學習中的名次,都會對孩子面臨輸贏時候的心態有著很大的影響。
心態平衡的父母,能夠幫助孩子更自如地面對輸贏,也會讓孩子明白,面對難題時的沮喪、逃避、否定,都是人之常情,但也可以從中調整好自己的心態,嘗試想辦法找破局。
04幫助孩子明白努力的價值,是引導關鍵
我們需要提醒自己的是,不管孩子在進行什么活動,也不管孩子能取得怎樣的成績,我們首先要讓孩子知道的,是我們看得到孩子努力的過程,這個努力,是重要且有價值的。
有時候孩子對輸贏的判斷也會比較無厘頭,像弟弟有時連走路順序都要爭,“哥哥走在前面,我走在后面”;有時候會在意隨機結果“哥哥怎么出石頭,我輸了”;有時候也會計較反應速度的快慢,“哥哥搶跑,不要哥哥搶跑”,這些“想贏的心”都讓我們覺得童真又無奈吧?
但哪怕是這樣一件很小的事情,讓孩子明白努力的價值。比如,面對文章一開始孩子們玩隨機的猜拳游戲,Eric 輸了大哭時候,我首先做的是走過去擁抱 Eric,并告訴他,“弟弟進步好大,哥哥喊剪刀石頭布的時候,你很快就出了石頭,我看到你在積極思考呢?!?/p>
其實比回應輸贏結果的話術更重要的是,我們能否看到大家在這個過程中努力的地方??梢杂弥w語言來表達對孩子的支持,用我們觀察到的孩子行為作為切入口,引導孩子注意到這個過程中自己、和他人所做的事情。
如果孩子聽完了我們的觀察和陳述,還是哭泣怎么辦呢?我會繼續強調:“弟弟努力了,但結果不夠理想,你覺得我們要怎么處理才好呢?”用開放的討論和孩子一起去研究問題,試圖跟著孩子的線索尋找破局,這個過程也是我們能給到孩子的最直接的支持。
長遠來看,幫助孩子明白努力的價值,更多的是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。我舉幾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,我們可以如何幫助孩子去打破自己看待事情的視角。
從別人的行為角度來學習成長型思維:從《大衛,不可以!》里,我所感受到的“成長型思維”
從復述故事的角度來學習故事思維:會講道理的爸媽很多,會講故事的卻很少
這些積累都可以幫助孩子明白,原來活動、比賽其實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情。輸贏只是暫時的結果,比起只盯著結果,事件本身有著更多我們可以密切關注的東西。
此文為華中教育網文章,轉載需注明出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