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不是老師,我不懂教育”,有的父母會用這樣的托辭回避教育子女的責任,就像用“我工作很忙,沒有時間”來回避多陪孩子、和孩子一起玩。
我們雖然不是醫生,卻必須懂得基本的保健常識,這是我們身體的需要。如果我們因為自己不是醫生,就把健康上的一切事情都交給醫生打理,都指望醫生,那再好的醫生也幫不了我們,給不了我們健康,受害的還是自己的身體,而不是醫生。
對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,雖然我們不是老師,卻必須懂得最基本的教育道理,這是起碼的要求。就像我們必須具備基本道德一樣,身為父母,我們也必須具備基本的教育能力,懂得基本的教育常識,這是做父母的第一步。
孩子跟父母待在一起時間最長,與父母的接觸最多,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也是接觸時間最長的老師。這是回避不了的責任。況且現在學校教育偏重于講授知識、應試,更重要的人格培養、習慣養成、靈魂塑造、價值觀形成等,都有賴于家庭的教育和培養。
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一下,中國父母7個常見家庭教育誤區,自我檢查一下看看你中了幾個?
1、口頭說教多,言行不一
大家都知道“身教重于言教”,可是很少有人能做到,對子女的教育還是過多地停留在口頭說教上。大人會找各種理由原諒自己:自己歲數大了不好改;自己努力養家很不容易,可以有些小毛??;大人犯錯是有理由的,小孩不要跟大人學……
教育孩子一點兒不難,只要自己做得好;教育孩子很難,如果自己做不到。我們覺得嘴上說說就盡到了教育責任,那實在是自欺欺人。
孩子更看重的是你的做法,孩子模仿的也是你的做法。如果你為自己找各種各樣的理由,孩子當然也會找各種各樣的理由。如果你說到做不到,孩子當然也會說到做不到。大家可以想一想在單位里工作的例子,領導說什么你就能做到什么嗎?領導如果自己說到做不到,你會怎樣?
有了這個認識后,就努力按自己教育孩子的要求來要求自己吧!當然,我們不可能一下子做到位,但只要讓孩子看到你在往那個方向努力,你能承認錯并努力改正,就會取得良好的效果。
我們還可以和孩子簽訂協議,一起改正陋習,一起培養好習慣,一起完成一項任務,等等。只要我們一起言行一致地往“善”的方向努力,不僅孩子能教好,自己也會得到提升,家庭會更幸福。
2、和孩子溝通少、共處時間少
在中國的家庭中,大人和孩子的溝通通常比較少,在一起共處的時間也少。很多家長因為缺少平等觀念,覺得孩子就是孩子,懂得少,而自己了解情況,能作出對孩子好的正確決定,所以經常對孩子發出單方面的要求、指令,而這樣做往往不能取得好的教育成果。
只要我們真正以平等、尊重之心對孩子,自然會經常與孩子溝通,了解他們的想法,征詢他們的意見,與他們共商解決方法。也只有充分進行溝通,最后才能一起找出最好的方法,孩子才能自覺自愿地實行,進而獲得最好的效果。
要與孩子溝通好,關鍵在于與孩子建立平等的、朋友式的關系,父母平時應經常與孩子共處,隨時隨地溝通。如果平時交流少,有隔閡,到時為了溝通而溝通,就無法取得很好的效果。
3、關懷強迫癥
所謂“關懷強迫癥”,即一個人特別需要別人依賴自己,總是愛向別人提供不需要的關懷,并且還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關懷,從而使別人不能獨立。當別人依賴自己的時候,他就會感到滿足,感到自己有價值?!瓣P懷強迫癥”大多發生在獨生子女的父母身上。
他們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心到了過度的程度,讓孩子不能自由成長、充分成長,形成了孩子性格、能力、習慣上的種種缺陷,造成孩子心理畸形——自私、反叛、低能,這些孩子長大后沒有獨立的人格、獨立的思想,將來在社會上生存會十分困難。父母過度的愛反而害了孩子。
從某種角度上講,父母過度關懷孩子并不像我們認為的那樣無私,完全為孩子好。父母的關懷有時也是出于自己的需要,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某種感覺,得到成就感。
對孩子過度關懷與對孩子采取棍棒教育類似,都是對孩子的不尊重,都是對孩子權利的剝奪。
4、把孩子放在首位
我們認為,對父母來說,教育好孩子最重要,但并不等于在家庭中一切都要把孩子放在首位,而這恰恰是很多中國家庭的家教誤區?,F在的中國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來越高??杀氖?,家庭越以孩子為中心,孩子就越以自我為中心,養成種種壞習慣。
而以自我為中心的人,往往在社會上不受歡迎。那么,要怎樣改正呢?大家先要樹立平等、相互尊重的觀念,家中沒有特權,每個人按自己的年齡享受權利、承擔責任。如果情況嚴重,最好大家商量,制定相應的家規,嚴格按家規執行
5、只要學習好,其他不用管
很多中國家長教育孩子時,只重視學習成績,他們常跟孩子這樣說:“只要學習好就行,其他不用管?!边@是極端錯誤的做法。家長有這種想法可以理解。
中國現在的應試教育體制,以及一些不負責任的學校,都很容易讓人形成這樣的片面看法:學習好——上好學?!液霉ぷ鳌萌松?。在這樣的思維之下,似乎只要學習好,人生就一切搞定。
改革開放之初,大學生比較少,上了大學就能找到好工作的情況基本屬實,在當時,這樣的思維還有一定的正確性。但是現在,情況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。每年都有大學生找不到工作,其中不乏名校畢業生。
事實表明,即使上了大學,沒有能力,沒有好的素質,也難以找到好工作,即使找到好工作也常常做不好,最后可能會丟掉飯碗。而未來,這種情況將愈加明顯。文憑的作用將愈加弱化,實際素質和能力的作用將越來越重要。面對這樣的趨勢,家長教育孩子,如果還只管學習,不管其他,實在是糊涂!
明白此理,我們教育孩子,就要先想清楚、看清楚社會究竟需要什么樣的人,然后照著這個樣子,自己先努力做到,再努力向那個方向培養孩子。
6、跟風參加興趣班
“你看看人家……”,不少家長看到社會上興啥就讓孩子學啥。興趣的培養和特長的發展不能趕潮流,要遵循以下幾條原則:
1、要看孩子有無興趣,能否學得快樂;
2、要看對孩子是否真有幫助,是否有助于孩子能力的完善,是否對孩子的未來有益。
否則,學了無用的東西,浪費了時間和精力,看似學了,實則害了孩子。對于興趣及特長培養,最好能專攻一兩項,而不是嘗試很多但哪個都不精。
以英語學習為例,最重要的不是學英語知識,而是培養學習英語的興趣。孩子一開始學英語的一兩年里,要以培養興趣為主,要能讓孩子體驗英語學習的快樂,培養對語言的感覺。
如果不明此理,就把孩子送到外面的英語培訓班,如果老師本身講英語都不規范,只能講一些知識用來應對考試,那不但會破壞孩子的學習興趣,使孩子養成不正確的發音習慣,而且對孩子的長遠學習也會產生不利影響。
與其這樣,那還不如讓孩子在家里看原版英文動畫片。讓孩子連續看上兩三年,孩子的感覺就會很不一樣,以后學起來,就會很順。
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很重要。學英語如此,學習其他技能同樣也是如此。讓孩子學習一定不是為了考試,一定是為了鍛煉他的能力,是為了有益于他的生活,否則學得雖多,可用的卻不多。
7、替孩子做選擇
中國家長對待孩子常有一種“不放心”的心理,很多事情都幫著孩子做、幫著孩子選擇。從小幫著孩子穿衣服,孩子上學,幫著檢查文具書本,不讓孩子干家務活;甚至孩子長大了找工作、結婚,家長都要大包大攬。
在這種包辦中,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試試看的心理被抹殺,孩子也會變得懶惰、依賴、怕苦怕累、沒有主見、不負責任。因此,孩子能做的事,要早日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。關鍵的選擇,要讓孩子自己去選,以便增加孩子的責任感和自信心。
文章整理自《給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》
轉載請注明出處華中教育網 » 7個中國父母常見家庭教育誤區,你中了幾個?
☆本文來自華中教育網,請勿轉載違者必究!☆